2006-07-17
前幾日,有位外資的零部件廠商負責人告訴我,他的企業正在想擺脫合作伙伴,從而獨資。而且,他告訴我,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引資積極,所以他們以后如果建廠,一定是獨資。因為地方政府“但求所在,不求所有”。
聯想到6月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2005年度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名單,我對于目前中國汽車業表面的繁榮充滿擔憂。在那份名單上,外資企業有54個。而且,這是一個正在增加而不是減少的數字。
筆者以為,外資零部件企業的獨資傾向和壟斷傾向已經到了必須關注的時候。
這意味著,裝備在所謂的國產車上的零部件中,大量來自外資獨資企業。也意味著,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國內整車廠商正在把更多的利潤貢獻給外資獨資企業,包括制造環節的采購和銷售服務環節的配套。
除了利潤,這些獨資的零部件廠商才真正掌握著中國汽車行業的命脈———先進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零部件技術的先進決定了行業的先進。
與此同時,國內整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一降再降。整車廠商把成本壓力總是傳遞給供應商,逼迫他們降價。但對外資零部件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價格,國內廠商的議價能力不強,因此他們對于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本土零部件廠商相逼甚緊。這進一步導致了本土零部件廠商利潤下滑,后勁乏力。
因此,我們看到的一個結果是,整車廠商和本土零部件廠商利潤微薄。但外資零部件廠商正在利用低廉的勞動力、優惠的引資政策以及中國巨大的市場快速發展,成本也不斷降低,競爭力不斷增強。也因此,中國成為跨國公司全球采購的重要區域,自然順理成章。
最終的趨勢是,貌似繁榮的中國汽車業卻難以真正強大,中國汽車業還只能是組裝工業。
數年前,還是廣州本田執行副總經理的曾慶洪說,當人們的目光都注視在整車的自主品牌時,真正應該關注的是零部件自主品牌是否能夠強大,尤其是核心的、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因為,沒有零部件的自主,整車的自主只是徒有其表。數年過后,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