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3
“我們完全理解中國政府的立場,也理解中國制訂的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及對更高的當地產量的期望。”
6月8日下午,與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會談后,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在北京召開了一個簡短的新聞發布會。在中歐汽車零部件磋商未果的微妙時刻,曼德爾森的北京之行這時開始凸顯破冰的作用。
針對本報記者關于中歐零部件磋商進展的問題,曼德爾森表示,中國和歐盟關于這個問題的磋商未達成任何協議,但是接下來,歐盟將與中國有關政府部門進行一些非正式談判,尋求解決方法,以避免這個爭端進入世貿組織框架內的下一個爭端解決程序。
對中方的做法表示理解之后,曼德爾森隨即話鋒一轉,“我們也堅持強調(世貿組織各成員)應該遵守世貿組織的要求和規則,我們也有權利維護我們自身的權益。”
曼德爾森表態后,《華爾街日報》援引了曼德爾森之前的話,“中國方面需要一段時間進行反思”。而對于曼德爾森的表態,商務部條法司世貿組織法律處相關人士語氣謹慎,“尚不清楚曼德爾森關于此事的表態,也沒有接到進行非正式談判的相關消息。”
在歐盟的態度軟化之后,爭端的另一方美國目前還沒有新的舉措。業內專家表示,由于此前與歐盟聯合向WTO提出磋商請求,因此美國不會采取單方面行動。
有條件和解
截至6月12日,WTO官方網站顯示,歐盟、美國和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爭端并未進入專家組程序。據歐盟駐中國相關機構透露,歐盟方面一直是傾向于和解的。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此前曾表示,“和談是最重要的。”
按照WTO的相關規定,磋商失敗后,既可以進入專家組程序(成立專家小組對爭端進行調查),也可以選擇其他的解決手段,比如由第三方進行仲裁,或者是由WTO總干事等人出面調解。另外,磋商期結束后,雙方還可以繼續采取一些類似于磋商的手段,即使進入專家組程序后,這些類似手段仍然可以進行。
記者了解到,歐盟負責與中國進行汽車零部件進口政策談判的官員也曾提到過仲裁解決。但是考慮到仲裁的結果不可預料,而且歐洲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必須權衡,歐盟貿易委員會最后放棄了這一想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歐盟仍會進一步討價還價。因為歐美一些汽車巨頭要大幅度提高國產化率從而規避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政策并非一日之功。目前最可能的和解方式是雙方都做出一些讓步,比如,歐盟和美國不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而采取更進一步的措施,雙方達成和解協議;中國方面給與歐美汽車企業一定的緩沖期,讓其逐步提高國產化率,而在此期間,對零部件進口關稅適度減讓。
“這個案子還是有和解可能的。”北京WTO事務中心首席專家程大為對于和解頗有信心。
歐美汽車巨頭與其政府的默契
程大為的信心,來自于最近寶馬、通用、戴-克三巨頭的一系列表態。
5月30日,戴克東北亞區總裁貝廷林緊急召開記者會,宣稱“要加強本地化”,同時表示到2008年要在中國采購總價值8.4億美元的零部件,用于本地生產。此前,通用和寶馬已經宣布將凱迪拉克由國產改為進口銷售和提高寶馬的國產化率。
三大巨頭各自都以不同方式表示要配合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政策之后,曼德爾森隨即做出了希望這一爭端能夠和解的表態。“其中不難看出,歐盟和美國政府已經和幾大汽車巨頭達成了默契。”有人認為。
盡管幾大汽車巨頭都極力否認“在幕后推動歐盟和美國政府向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政策發難”,但是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方,奔馳、寶馬、通用在幕后所起的作用,實際上正是左右這場爭端以何種方式了結的決定因素。
6月9日,一位世貿組織問題專家向記者透露,這些汽車巨頭在這場貿易爭端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據這位專家介紹,去年7月其在布魯塞爾歐盟議會訪問時,歐洲一些大的汽車巨頭正在游說歐盟議會對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政策采取行動。當時距離中國政府正式實施這項政策只有短短3個月,而今年3月份歐盟和美國就已經將這個爭端提交至WTO。
“這些大企業的行動速度之快令人吃驚,游說能力之強也令人稱奇。”該人士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