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成人,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软件,日韩精品成人免费观看,年轻漂亮的继坶中文字幕

行業新聞

暫時的烏云?看中美歐汽車零部件關稅之爭

2006-04-12

    胃口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多,態度越來越僵硬……

  得益于共同利益的驅使,一向兩面三刀的美國與歐盟攜手對中國發難了:3月30日,他們就中國《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提出異議,分別向WTO申訴,要求中國修改貿易政策進一步開放汽車零部件市場。 
 
  而這一天,恰恰是作為爭端導火索的《辦法》出臺將近一年之際。忍耐是有限度的?看樣子歐美是真急了,他們態度強硬……但中方也并非像意料中的軟弱,為什么?

  只準州官放火?

  中美歐爭執的焦點就是《辦法》中對具有整車特征的零部件(占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按整車稅率征收25%的進口關稅,而不是按零部件征收10%的進口關稅。其實,這是運用了國際慣例的“原產地規則”。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原產地規則就規定,轎車等汽車產品在北美的增值率只有達到62.5%以上方可視為北美產品,才可享受優惠關稅。如果達不到62.5%的標準,即便是在北美生產的,也不能視為北美產品,仍然要繳納高額進口關稅。而歐盟的要求則是對制成品中來源于非原產地國家成分的必須限制在40%以下,方可視作本地產品。

  這些與《辦法》中的條款何其相似?“占整車價值”與“增值率”等術語的提法只是表示計算標準有所不同而已,我們并不違反WTO規則啊。事實上,WTO并不反對或禁止高國產化率,也不贊成和支持低國產化率,只反對是有悖于公平貿易和競爭原則。歐美有何話說?難道是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很顯然,歐美不是州官,中國也不是百姓,所以我們更要敢于點燈!所以我們的態度就要強硬!這是有來頭的:

  肉包子打“狗”,人還不領情

  先看兩個“個性鮮明”的例子:

  其一,4月第一周,“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著浩浩蕩蕩的中國企業代表團穿梭于美國13個州的14個城市。”如果加上與波音的購機合同,送出“禮物”總值竟高達150億美元!這是素有貿易摩擦“滅火器”之稱的中美商貿聯委會召開前的插曲:每次都是為減少“順差”而帶去大量的訂單!周而復始地做著用數億雙出口鞋換一架波音飛機的“買賣”。

  其二,3月初,中美知識產權首輪談判結束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法律總顧問詹姆斯·門登霍爾強硬地表示:如果中國破壞規則,美國將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訴諸WTO。顯然美國并不滿足已經獲得的中國訂單,這個“知識產權販子”正期待通過“敲邊鼓”來爭取更多斬獲。

  類似的事情太多了,中國做出巨大讓步入世,在匯率、貿易逆差、反傾銷等問題上都蒙受過巨大的損失。但這一切仿若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非但沒能換來歐美的憐憫,反而更令他們變本加厲。這也就是去年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白熱化時,吳儀也下了“大訂單”但矛盾并沒有因此得到根本解決的原因。總之就是資本的逐利本性下歐美必須占便宜而且是要占大便宜,否則就要鬧情緒。

  暫時的烏云?

  歐盟代表賽日·安博把此次零部件爭端“輕描淡寫”地稱為“暫時有烏云”,事實真是這樣么?

  中國方面:出臺《辦法》的初衷就是剎住CKD的歪風和控制稅收流失。90年代初乃至更早些時候,深圳和香港一帶冒出過很多汽車拆解工廠,用CKD模式讓國家稅收流失嚴重。這是因為當時整車進口最低關稅也達43.7%,而零部件進口關稅僅為25%,關稅差產生的利潤明顯。其后,KD模式的歪風在全國亂刮,最大的損害是將合資工廠簡化為一個巨大拼裝車間,同時阻礙中國自己的技術進步,讓“市場換技術”的夢想完全破滅,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現在對零部件的控制豈能輕易放棄?況且中國對外資設立零部件企業沒有投資比例的限制,他們完全可以通過本地化減壓。

  歐盟方面:失去KD模式,還剩下什么?歐系車通常比較高端,要達到國產化的要求很難;而且這類車受眾往往不大,如果選型不成功,就很可能造成辛辛苦苦國產化的車型打了水漂。也就是說,歐盟對零部件解禁實在抱有太大期望,至少希望能夠為新車爭取2~3年的“寬容時間”。或是要挾?歐盟已于3月中旬宣布向中國進口皮鞋征收懲罰性關稅。歐盟對華貿易已經由溫和走向強硬。

  美國方面: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日子不好過早已為人熟知,他們必須找到盡快解套的方法。另據美國政府統計,其2005年對中國貿易逆差達到2016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0%。而汽車零部件貿易占相當比重,05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的產值僅為5.42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產值卻飚升35%,達到32億美元!去年,中海油曾迫于美國國內強大政治壓力影響被迫放棄對優尼科的收購計劃。顯然,美國對華貿易的強硬立場也已成為主流。

  也就是說,中、美、歐三方經貿方面的角力早就開始,此次的爭端不過是在汽車零部件方面的激化而已。其實這里對中國還有個有利條件,那就是WTO的一個訴訟的解決需要18個月,上訴至少花6個月的時間,足夠實現許多目的了。很顯然,如果在零部件問題上中國輕易讓步的話,又是親者痛,仇者快了。

  歐美為何不學日韓?他們怎么意見不大?

返回列表

上一條: 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歐美“逼宮”難挽頹勢

下一條: 綜述:經貿矛盾宜緩解 對中國苛求將重創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