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5
在任何場合,總愛說自己是“農民,不能忘本”的魯冠球素有商界“常青樹”的美譽。作為中國最受尊敬的第一代鄉鎮企業領袖之一,魯冠球將一個小工廠發展成為國內最大民營企業,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農民的傳奇故事。
從擺地攤到利潤“十年添一個零”
農村開始實施承包責任制后,一直想大干一場的魯冠球,機會終于來臨。1983年,他把自家自留地里2萬元苗木全部拿出來抵押,承包下蕭山萬向節工廠。除了管理工廠,他還辦起了農場、養鰻場、蛇場,甚至是商場。
當時曾有人質疑魯冠球的承包行為,說他是為了自己發家致富才承包廠子。為此,魯冠球公開表示,自己承包期間,只要經營自主權,獎金一分不要。
事實證明,魯冠球是有眼光的。承包第一年就超額完成了154萬元,以后年年超額完成承包任務。第一年完成承包后,政府獎勵他44.9萬元,他卻把錢全部用在了工廠培養人才和建造鄉村小學上。到1993年,魯冠球放棄的獎勵達300萬元之多。仗義和善行令他名聲大振,198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農民企業家。
那時魯冠球已年屆不惑,生活同樣需要安定。而這些獎金完全可以讓他下半輩子過得舒適,可是他考慮更多的是今后事業的發展。雖然這錢完全合法合理合情,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他拿了,職工承受不了,他就會失去民心,失去施展抱負的舞臺。這何嘗不是魯冠球的大智若愚呢?
1994年1月10日,這是令魯冠球終生難忘的日子。萬向錢潮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了。7年前,就是因為萬向是一家鄉鎮企業而被有關部門無情地擋在了股市大門外。而今天企業的努力終于得到了認可,萬向也由此開始了新的發展。
70年代,萬向集團實現日創利潤1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萬元;80年代日創利潤10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萬元;90年代日創利潤100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萬元。魯冠球豪言:“奮斗十年再添一個零。”
在“洋”字上淘金,國外帶動國內
墻內開花墻外香。這是對魯冠球和萬向集團在汽車零配件市場上最形象的描繪。
當初魯冠球把企業主要生產目標盯在萬向節產品上,是因為進口汽車的萬向節產品國內鮮有廠家愿意生產。可是,雖然“錢潮牌”萬向節產品已經在國內市場占有相當的份額,但在計劃經濟時代,它并未被列入國家計劃。這意味著,市場受到很大的局限,而且很不穩定。
面對這樣的困境,魯冠球毅然決定進軍海外市場:“既然我們的萬向產品是因為進口汽車開始的,那我們就到外國去找出路!國外市場不講情分,只認產品質量。”
1984年春,萬向的產品在廣交會上得到了外商的青睞,美國派萊克斯公司定購3萬套萬向節。這一訂單在當時被稱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出口第一單”。
緊接著,美國舍勒公司也與萬向簽訂協議:5年內每年至少20萬套。舍勒公司是始創于1923年的美國汽車配件巨子,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萬向節專利。美國商務參贊還特地從北京 趕來,說一定要親眼看看這個能夠把產品打進他們汽車王國的鄉間小廠。
國內的人們在贊嘆萬向奇跡的同時,不禁在問,一個能為國創匯、為國爭光的產品,為什么在國內卻得不到認同。1985年,姚依林副總理主持會議,他在會上講:國外都在用的產品,國內為什么不能用呢!從那以后,國內主機廠開始用萬向的產品,魯冠球和他的產品才被國內市場完全接納。
1994年,萬向美國公司成立,魯冠球只有一個要求:1997年順利實現與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商通用公司配套。
魯冠球的辦公桌上,有一只振翅欲飛的銅鷹,其背后是一段魯冠球帶領萬向集團堅持自我發展的故事。
萬向獨立開發海外市場的策略引起其最初的合作伙伴美國舍勒公司的警覺和妒忌:萬向在美國市場所向披靡,舍勒公司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一天,舍勒公司向魯冠球攤牌:“我們擁有絕大多數的萬向節產品的專利,我們希望取得貴公司全球的獨家代理。因為只有舍勒才能讓你們在國際市場上賺更多的錢。”
魯冠球知道,接受就意味著將逐步打開的國際市場拱手讓給對方,萬向今后只有龜縮在國內,甚至國內市場的利潤也要與之共享。萬向將成為舍勒的附庸。他斷然拒絕:“我們與貴公司的合作一直以來非常愉快,我們開拓美國市場,對貴公司也是有益的。我想,我們應該繼續保持既有的合作方式。”
一時間,洽談室的空氣仿佛凝固了。魯冠球的斷然拒絕令對方有點始料不及,在他們看來,萬向是依賴他們才打開的國際市場。談判破裂后,借口萬向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舍勒公司將46.5萬套萬向節的訂單削減至21萬套。
萬向的日子立時變得非常難過。當時舍勒掌握著萬向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車間里、庫房里都是打著它的標志、專門為它生產的產品。數十萬套萬向節無法銷售,資金大量積壓,員工工資一度無法發放。但魯冠球依然堅持走自己的路,利用開發的新產品開拓其他海外市場。
待雙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前,舍勒公司是每況愈下——與萬向分手后他們并沒找到更好的合作者。為了表示敬佩之情,舍勒公司將那只銅鷹贈送給了魯冠球。
曾有記者“望名生義”,向魯冠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的名字叫魯冠球,是否是從小就想當企業家,要譽冠全球?”魯冠球風趣地回答說:“不!我的名字是父親起的。我是曾想過當這個家、那個家,就是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的。”
回顧他的創業經歷,最初辦米面加工廠和鐵匠鋪,是為生計所“逼”。后來當了廠長,為了工人的生計,為了帶領家鄉農民致富,他為一種責任心所“逼”。再后來殺向國外市場,除了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逼,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企業家、一個社會知名人士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所“逼”。(文章有刪改,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