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1
曾慶洪稱,廣州本田是國內盈利能力最好的汽車企業,上市不是為了圈錢,是為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
在這個烈日炎炎的夏天,素來低調的廣州汽車集團一反常態,連燒兩把火,成為業內最出風頭的角色。
在6月21日火速聯姻韓國現代之后僅僅一周,廣州汽車集團再次拋出重磅炸彈——6月28日,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集團)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整體變更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股份),上市融資之事箭已上弦。
廣汽改寫產業格局
廣汽股份與廣汽集團從全稱上看,只是增加了股份兩個字。但其實質性的改變卻遠非如此簡單。歡慶宴上,廣汽股份董事長張房有、廣汽股份總經理曾慶洪滿面春風,無論誰都看得出,他們對于這一天已經期盼了許久。
事實上,早在三年之前,廣汽集團就開始了轉制的努力。張房有回首三年來的路,感慨良多?!捌溟g經歷了相當復雜、艱苦的過程,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徹底甩下包袱?!?/P>
廣汽股份的成立,有兩點非常引人關注:
首先是廣汽股份此次引入了萬向集團公司、中國機械裝備(集團)公司、廣州鋼鐵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長隆酒店有限公司四家企業(其中萬向和長隆均為民營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和發起人。
四個戰略投資者是從30多個意向伙伴中精心挑選,分別位于華東、華北、華南,都是中國汽車市場較發達地方,是廣汽要重點‘進攻’的地區。“有了這些合作伙伴肯定會有利于我們開拓這些市場?!痹瓘V汽集團副總經理、現廣汽股份總經理曾慶洪說。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戰略投資人中,萬向是汽車零部件領域的龍頭老大,廣鋼是汽車產業的上游企業、中國機械裝備集團與汽車業相關度很高,盡管目前僅是廣汽股份的戰略投資人,并不參與經營業務,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能夠帶給廣汽的遠遠不止投資。
不為圈錢為什么
其次,廣汽此次是“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矛頭直指資本市場。上市意味著圈錢,圈錢意味著投資,廣汽股份將向何處投資?
曾慶洪明確表示,廣汽上市的目的并非為了“圈錢”,因為廣汽實際上不缺錢。目前,廣州本田是國內盈利能力最好的汽車企業,上市是為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企業。
而在發起人中引入民營企業,也是基于這一考慮。曾慶洪認為,國有企業改制應該大膽吸納多種經濟成分,不能還是搞單一股東制。
“對于大型國企,只要做到國有控股就行了?!睆V汽的這次整體轉制引入民營企業作為戰略投資人的目的是讓新廣汽的經營更規范,體制更靈活,對市場的反應更快。
改制后的廣汽股份雄心勃勃,力爭在2010年形成轎車年產能110萬輛、商用車年產能23萬輛,中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將有望達到15%,進入前三甲。
目前,廣汽的市場占有率僅有不足5%,排名不僅在三大(即一汽、上汽、東風)之后,在第二梯隊中也不及長安和北汽。
對于業界“廣汽欲借上市挑戰前三大”的評論,曾慶洪顯得躊躇滿志,他相信廣汽股份在一兩年內就會凸顯優勢,三五年內,將徹底改變國內汽車業競爭格局。
廣汽高層表示,廣汽股份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上市?,F在已經有相關的證券和會計公司在運作,預計1年內可完成上市的準備。至于上市的地點現在并沒有完全確定,一般預計,在內地的可能性較大,但因為持有部分廣州本田股份的駿威已在香港上市,廣汽股份在香港或海外其他地方上市的可能性也存在。
至于融資之后的投資方向,將最有可能用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展商用車、擴大海外出口和建設零部件基地。
商用車一直是廣汽的短板,為了強化自己的這一短板,廣汽剛剛與韓國現代草簽協議,總投資達100億元人民幣。起步資金廣汽或許可以自行籌措,但后期的巨額投資則需要借力資本市場。
在出口方面,廣汽已經與東風、本田合資建立了出口基地,第一批150輛JAZZ(即飛度在歐洲使用的名稱),已經裝船出海,遠赴歐洲。出口基地欲取得進一步發展,離不開進一步的資金投入。
無欲無求 迅速崛起
然而,僅僅是在7年之前,除了讓合資雙方都頭疼不已的廣州標致能吸引一些注意力之外,廣州汽車在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上默默無聞。七年之間,廣汽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手握本田、豐田和現代三大合作伙伴,大有一飛沖天之勢。市場如棋局,用圍棋術語來講,廣州汽車的產業布局已初顯“大模樣”,并成為業界普遍稱道的廣汽現象。
所有的轉變,始于1998年7月廣州本田的成立。截至目前,由于廣州豐田尚未投產,廣州現代僅是草簽協議,廣汽集團的榮耀仍主要源自廣州本田的成功。
建廠之初,廣州本田細聲細語,格外謹慎,初期規劃到2005年實現5萬輛產量,然而這個目標在2001年就實現了,整整提前了四年。到了2004年,廣州本田的產銷量更是雙雙突破20萬大關。
業界對廣汽現象的普遍解讀是,廣州的投資環境好,廣東的汽車市場非常大,再加上廣州政府部門行政干預少、決策快、效率高,都使廣州在外資巨頭眼中獨具魅力。此外,廣州本田的成功,也有一種示范作用。用原廣汽集團副總經理、現廣汽股份總經理曾慶洪的話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外商在這里有錢賺,又很開心”。
然而,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卻表達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廣汽現象除了上述表面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深層原因是廣汽在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上的“無欲無求”。對于外資巨頭來說,與一汽、東風等對于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有較強欲求的企業合作,不如與無欲無求的地方企業合資來得放心。豐田在與一汽全面合資后,又牽手廣汽,并把旗下最重頭的產品佳美放到廣州豐田,就是明證。北京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也與廣州類似。
該人士指出,地方企業和地方政府過多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做法,在某種程度是與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目標相悖的,也使“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產業目標成為鏡花水月。
【評論】廣汽謀求異軍突起甘當加工廠
廣汽的成功耐人尋味。1997年,廣州汽車在廣州標致留下的爛攤子上蹣跚起步,邁開了沉重的振興步伐。從1998年廣州本田的成立,到2000年6月廣汽集團的誕生,再到今天廣汽股份的呱呱墜地,廣汽化蛹成蝶。
然而,廣汽成功更主要的是廣州的成功、廣東的成功,而說不上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成功,說得更絕對一點,廣汽的成功反倒折射出了現行產業政策的一些尷尬之處。
在去年開始實施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了四大政策目標,其中之一就是“激勵汽車生產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施品牌經營戰略”。
由是觀之,中國在發展汽車產業方面,并不希望僅僅是通過合資成為外資汽車巨頭的制造基地,并不甘心僅僅充當國際汽車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配角。正是出于這一目標,一汽、東風等中國汽車工業的國家隊選手都一直心懷自主品牌之夢。在商用車領域,一汽和東風旗下的“解放”、“東風”已經成為強勢品牌,從技術上看,也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在商用車領域,一汽心底潛藏著“紅旗”情結,東風盡管沒有一汽那么強的使命感,也曾試圖推出自主品牌的東風小王子轎車。
除了國家隊選手之外,同屬地方隊的上海汽車也一直在謀求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作為世界500強之一,上汽深感依賴外資伙伴的生存終究不體面。這已經成為上汽老總胡茂元的一塊心病?!澳銈冞@一屆班子一定要把自主品牌開發出來,這是你們的一個使命,這比增加10萬輛、20萬輛的意義更大。”上海市主要領導對胡茂元的叮囑,也使上汽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海外并購之路,收購韓國雙龍以及試圖收購英國羅孚,都顯示出上汽對于自主技術和品牌的渴望。
而廣汽的發展,更多的是著眼于區域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創造GDP、創造稅收。即便是在完成股份制改造,謀求上市發展的今天,仍未流露出打造自主品牌的雄心。
以廣州本田為例,成立七年間,累計生產52萬輛轎車,銷售收入達到938億元,上繳國家稅收178億元。與此同時,廣州本田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零部件體系的本地化方面。1999年,廣州本田雅閣就基本實現了40%的國產化率,目前雅閣的國產化率則已達到76%、飛度為90%、奧德賽為80%。以當前的生產規模而論,廣州本田帶動了為其配套的華東和華南120多家零部件企業、260多家特約銷售店,帶來了總計超過10萬之眾的就業機會。
從廣州、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廣汽做出了巨大乃至輝煌的貢獻。但是,從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發展的角度看,廣汽似乎并沒有非常強烈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感。在完成股改轉制后,廣汽股份高層提出的幾個主要發展目標中也只包括提升技術研發能力這一點,而對于自主品牌則只字未提。
廣汽股份上市后會不會利用新增加的資本加快自主品牌的發展?曾慶洪也只是略顯勉強的表示,這只能由市場決定,不會為“政績”而急于求成。
有汽車業前輩憂心忡忡地指出,廣汽為區域經濟所做的貢獻顯然是值得肯定的,沒有人有資格說三道四。但是從中國汽車產業一盤棋的角度來看,廣汽現象卻使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顯得不尷不尬。如果各地政府都只從發展自身經濟的角度著眼,甘心充當外資巨頭的加工廠,中國汽車又何談做大做強,何談品牌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