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7
今年以來,筆者參加了多次有關汽車市場的研討會,聽到了方方面面對今年汽車行業以及對企業細分市場需求的分析、預測。筆者聽后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或許是受去年乘用車市場內銷和出口高速增長的鼓舞,發言者都對今年汽車市場非常樂觀,幾乎無人提及今年市場運行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會對今年汽車市場產生哪些影響負面,這是令人不安的。
今年1月29日國家發改委“2006年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通稿之二”中,在闡述“2007年工交經濟運行形勢及存在的問題”時,特別發出警示,指出“今年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仍較多”,突出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可能更加突出。二是能源、原材料價格仍存在大幅波動的風險。三是貿易摩擦的形勢更趨復雜。
國家發改委指出的三個不確定因素,在今年汽車市場的實際運行中將會有明顯感受。
其一,隨著前幾年汽車行業新建擴建項目陸續投產,加之經濟運行支撐條件的進一步改善,汽車產能釋放的規模持續放大,潛在產能過剩將變成現實,總量過剩的苗頭和部分車型供不應求的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汽車生產企業如果都按各自的“2007年預期產銷計劃”行事,供過于求形勢恐怕要甚過去年。
其二,如果原油、有色金屬和鋼材價格出現大的波動,勢必影響汽車生產成本。去年全國汽車行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總產值穩步增長,但工業增加值增幅減緩;利潤和利稅總額高速增長,但增幅也在減緩。重點汽車企業(集團)的工業增加值、利潤和利稅總額的累計增幅,同樣趨于減緩。有幾家企業(集團)年底的虧損要比第三季度加大。假如今年原油、有色金屬和鋼材價格再出現大的波動,對汽車生產經營的影響不容忽視。
其三,“入世”5年來,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為從個案轉向體制層面:歐美等發達市場針對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機制向世貿組織提出投訴;從反傾銷向多種貿易保護手段擴展,使用更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比例上升。貿易摩擦形勢的更趨復雜,使我們應對的難度不斷增加。(張伯順,作者系中汽協市場貿易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