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Information
2006-02-21
日前,受美國席斯資訊公司邀請,本報記者與國內幾家媒體記者一起,采訪并考察了美國的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
與中國本土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一樣,大部分美國本土的零部件制造商目前也處在行業整合的陣痛中,德爾福等巨頭身陷困境,更使這些制造商認識到自己所面臨的重重危機。不過,席斯資訊公司總裁席斯先生介紹說,其中有部分企業由于戰略調整及時,把握住了市場的發展方向,并沒有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陷落,比如此次采訪的通用艾里遜變速箱、天納克以及博格華納公司等。
中美企業都面臨境外對手的激烈競爭
記者在底特律所住的酒店旁邊,就是德國采埃孚(ZF)公司的美國汽車總部。醒目的“ZF”仿佛在時刻提醒美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可小覷來自境外的競爭對手們。
在美國當地的報紙上,幾篇分析美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報道認為,來自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無論其在成本上還是在管理上的優勢,都是美國企業所不及的。
“參觀這家工廠,令人想起中國的國有工廠。”在通用艾里遜變速箱,來自中國的一位記者開了個玩笑,盡管含有夸張的成分,但大家都覺得說得很形象。記者在這家工廠所見到的工人,年紀都比較大,有的甚至須發皆白,廠房已經老化,某些使用的設備也顯得很陳舊。
美國企業的苦惱,大多來自沉重的福利包袱以及某些管理方面的劣勢。據分析,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正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企業的激烈競爭,除了傳統的歐洲競爭對手外,近年來其最大的競爭來自日韓企業。日韓企業在成本上的優勢,加上獨特的管理方式,以及嚴密的配套體系,令美國一些老牌的零部件供應商充分感受到巨大的市場壓力。
有人認為,美國零部件商所受的壓力與中國零部件企業面臨的壓力不盡相同。中國本土企業大部分缺少核心技術,加上品牌的知名度低、配套市場不成熟,從而導致其難以走向全球市場;而美國企業大多是一些“百年老店”,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且都是實施全球化采購,這使其在國內市場受挫后有資本走向海外市場。
但兩者面臨的競爭對手十分相似,都是來自境外的跨國公司,因此中美企業都在各自尋找著更合理的出路。
中國企業瞄準美國,而美國企業看好中國
在記者此次赴美前,美國天納克公司剛剛宣布計劃在中國建立技術中心的消息。在這之前,通用公司艾里遜變速箱也發布了一個與中國有關的新聞:將投資逾2000萬元人民幣,在上海設立其亞太地區第一家變速箱產品特殊裝配中心。
這兩家公司,一家是全球最大的排氣及減振產品和系統制造商,年銷售額達42億美元;一家是排名世界第一中、重型自動變速箱生產企業,占有世界重型自動變速箱市場的80%以上份額。
據分析,在國內零部件企業紛紛將美國當做出口的目標市場時,美國零部件企業正在將全球化的觸角伸向中國。2004年,美國汽車新聞集團在北京舉辦中國汽車峰會,當時,有些美國的零部件供應商對中國市場還猶猶豫豫地觀望;而一年以后,幾乎所有的美國零部件供應商都把中國當成了最有潛力和前景的市場。
從蒙諾減振器、華克排氣系統開始,天納克在中國采取了穩步發展、保守投資、逐步擴展業務的投資戰略,現已成為中國外資企業中生產排氣系統部件的頭號供應商。該公司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預測,從2006年~2010年,天納克在中國的產品銷售收入將以每年約9%的速度增長。
艾里遜變速箱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也是業界有目共睹的,據介紹,他們2005年在中國的業務比上年增長了50%。2005年5月,艾里遜變速箱與北京公交公司簽署了關于提供2205臺Torqmatic全自動變速箱的合同,從而使北京使用艾里遜變速箱的公交車增加到4000輛。
這種超前于市場的中國戰略,使兩家公司都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通用艾里遜變速箱總裁杜宜告訴記者,通用艾里遜的迅速發展,主要得益于亞太區特別是中國這一全球汽車產業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企業急需開發“獨有技術”并增強品牌意識
根據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與歐洲和日本企業相比,美國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市場觀念不算很強,尤其是守著北美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穩定的汽車市場,有些企業缺乏海外拓展的意識和勇氣。
但此次美國之行,記者也感受到了美國的零部件企業對“獨有技術”和品牌知名度方面的強烈意識。
在通用艾里遜變速箱工廠,雖然設備和人員都透著一股“老”勁,但生產場面火熱。工廠的管理人員向記者介紹說,盡管北美企業一般不加班,但他們實行兩班制生產,產品還是供不應求。問起主要原因,他的回答是:技術獨有,市場需要。
美國一家整車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獨有的先進技術,加上多年積累的良好品牌形象,使美國的零部件企業即使在市場逆境中,也具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
這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些中國企業的短期行為。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不注重品牌形象,常常讓國內企業在競爭對手面前矮三分,某些老企業則因為不能及時轉換觀念而錯失良機。在這方面,希望美國的零部件企業能給我們一些啟示。